合肥矢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

作者: 来源:合肥发布 日期:2017/10/9 10:47:02

“创新高地”精心构筑创新全链条

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,成功研制世界首颗量子卫星,启动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、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、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,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初步构建形成“源头创新-技术开发-成果转化-产业创新”的创新全链条……近年来,合肥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,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,科技创新为合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。


合肥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

深化改革  厚植创新沃土

近三年来,在合肥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上诞生了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、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、第一款效率超过99%的商业化逆变器、最大吨位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,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、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、X射线口腔CT诊断机……

中科院研制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结构图

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,是我市坚持高位谋划,整体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。全市确立“大湖名城、创新高地”战略定位,出台了《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将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分解到30多个部门和县(市)区、开发区,并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。2016年10月,《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》出台,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,168项改革协同展开,形成了63项重大制度性成果,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先行先试之作。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,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“1+3+5”政策体系,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,实施股权分红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170家、激励总额4.7亿多元。


做强平台  构筑创新高地

创新无极限,平台是关键。我市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,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在基于对未来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认真研判的基础上,依托现有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,聚焦信息、能源、健康、环境等重点领域,市委、市政府会同中科大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、中电科38所等高校院所,谋划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、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、联合微电子中心、离子医学中心、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中心、大基因中心等“七大平台”。“七大平台”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在整合、提升合肥现有大科学装置、研发平台基础上的有益补充和拓展。


合肥造医护机器人晓曼拥有可爱的形象加上智能的头脑

除此之外,近年来,我市还与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,建设并运行了中科大先研院、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,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、工信部电子5所全面合作。同时,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,建设了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、中德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新型协同创新平台。这一系列平台建设使得我市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。


人才优先   荟聚全球英才

“贤才,国之宝也。” 人才是支撑科技进步的第一资源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、创新型的科技人才,是我市打造“大湖名城、创新高地”的关键。


人才高地吸引众多年轻人创新创业

近年来,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,把培养、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,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、搭建创新平台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,为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。我市先后出台了《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》、《合肥市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》等重点政策,不断推进“人才高地”建设,院士人数、“千人计划”人才数、“万人计划”人才数等均位居全国前列,全市共集聚“两院”院士92人,国家“千人计划”237人。全市拥有各类人才总数142.7万人,专业技术人员70.8万人,在肥博士、硕士研究生总数达8万多人。

围绕建设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我市着力打造超导核聚变中心、国家量子中心等“七大平台”,力求通过平台建设和人才集聚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。2016年,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、总数达33家,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、总数达84家。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共603家,其中国家级70家,全市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1245家。人才的集聚,为我市科技创新增添了新活力、新动能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zzfw.com.cn/show.asp?id=4035